当前位置: 首页 > 医疗版 > 疾病专题 > 神经内科 > 周围神经疾病 > 三叉神经痛
编号:13743011
自拟祛风拈痛汤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疗效观察
http://www.100md.com 2012年11月5日 《中外医学研究》 201231
     【摘要】 目的:观察自拟祛风拈痛汤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疗效。方法:选取72例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用自拟祛风拈痛汤治疗,对照组予西药治疗,观察治疗前后的变化。结果:治疗组临床治愈率38.9%,总有效率91.7%;对照组临床治愈率11.1%,总有效率55.6%。两组临床治愈率和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自拟祛风拈痛汤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疗效明显好于西药常规治疗,值得临床进一步研究。

    【关键词】 祛风拈痛汤; 原发性三叉神经痛; 中医药治疗; 西药治疗

    中图分类号 R745.1文献标识码 B文章编号 1674-6805(2012)31-0019-01

    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是原因不明的三叉神经分布区短暂反复发作性剧痛,又称痛性抽搐。发作时在一侧面颊及下颊范围内出现发作性、放射性剧痛,疼痛性质呈电灼样、针刺样、刀割样疼痛,严重时伴同侧面肌抽搐、面部潮红、流泪、流涎等,大多数患者发作和终止均迅速,疼痛持续时间仅数秒至数分钟不等,也有疼痛持续数小时甚至整天者。病程多呈现慢性进行性加重趋势,常常影响日常生活,患者十分痛苦,而治疗上较为棘手,复发率高。笔者近年来自拟祛风拈痛汤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患者,疗效确切,现报道如下。
, 百拇医药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72例均为2009年1月-2011年5月在笔者所在科室门诊就诊的三叉神经痛患者,均符合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诊断标准[1]。其中男38例,女34例,年龄35~82岁,平均65.5岁,单侧发病65例,双侧发病7例,病程最短的6个月,最长10年,平均4年。将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6例。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治疗组用自拟祛风拈痛汤治疗,药物组成:川芎30 g,天麻20 g,蜈蚣3 g,细辛3 g,当归10 g,白芍15 g,白附子6 g,炙僵蚕10 g,甘草10 g。服法:上药加水300 ml,煎取100 ml,每日1剂,分两次口服。随症加减:胃火炽盛者,加炒黄连6 g,生石膏30 g (先煎),生军3 g(后下)。风寒外袭者,加荆芥10 g,白芷10 g,防风10 g,羌活10 g。风热中络者,加白芷10 g,菊花10 g,银花10 g,蔓荆子10 g。肝阳上亢者,加龙胆草6 g,夏枯草10 g,钩藤15 g (后下)。瘀血阻滞者,加赤芍10 g,桃仁10 g,红花6 g,川牛膝15 g。对照组采用卡马西平0.1 g,2次/d,口服,视情况每日增加0.1 g直至有效,每日最大量1.0 g。两组均以15 d为一疗程,视情况治疗1~2个疗程,并随访1年,比较两组疗效。
, 百拇医药
    1.3 疗效评定标准

    临床治愈:治疗1~2个疗程,疼痛停止,随诊1年未复发;显效:治疗1~2个疗程,疼痛基本停止,随诊半年未复发;有效:治疗2个疗程,疼痛明显减轻;无效:治疗2个疗程,疼痛症状无任何变化。

    1.4 统计学处理

    所得数据采用SPSS 13.0统计学软件处理,计数资料采用 字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治疗组:临床治愈14例,显效15例,有效4例,无效3例,临床治愈率38.9%,总有效率91.7%;对照组:临床治愈4例,显效10例,有效6例,无效16例,临床治愈率11.1%,总有效率55.6%。两组治愈率和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 百拇医药
    3 讨论

    三叉神经痛,目前西药口服治疗首选卡马西平,疗效欠佳,易复发,而且副作用大,常见不良反应有眩晕、视力模糊、恶心呕吐,少数患者出现共济失调、手指震颤、皮疹、粒细胞及血小板减少[2]。局部神经阻滞治疗或能一时取效,但疗效却难巩固。手术治疗如三叉神经切断术等疗效尚可,但易产生面神经麻痹、一侧眼失明、共济失调等严重并发症。

    中医认为本病属于“头风”“面痛”等范畴,笔者认为其病位虽在头面部,但病因病机较为复杂,可有外感和内伤之别,但都与“风”邪密切相关,正如李东垣所云:“高巅之上,惟风可到”。又“风为百病之长”,外感风邪每与寒、火、痰等兼夹合邪,以致风寒凝滞,或风火灼伤,或风痰壅阻头面三阳经络而发病;内伤致病,多因肝阳化风、胃火上炎等风火攻冲头面,上扰清窍致疼痛,亦有头面气血瘀滞,“不通则痛”而发病。所以笔者依据“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理论,自拟了祛风拈痛汤。方中川芎重用为君药,其辛温升散,能“上行头目”,祛风止痛[3],正如《本草汇言》所云:川芎“上行头目,下调经水,中开郁结,血中气药……味辛性阳,气善走窜而无阴 凝粘滞之态,虽入血分,又能去一切风,调一切气”。现代药理学也证实,川芎含有川芎嗪、阿魏酸、挥发油等,具有解痉镇静作用,可作用于中枢神经系统,抑制大脑活动而发挥止痛作用。天麻、蜈蚣、白附子、炙僵蚕共为臣药,其中天麻重用,其为祛风要药,正如《本草纲目》所云:“天麻入厥阴之经而治诸病。按罗天益云:天麻乃定风之草,故为治风之神药”。而蜈蚣长于熄风止痉,走窜之力极强,可缓解痉挛而达到止痛效果。白附子其性上行,善祛风痰而解痉止痛,炙僵蚕既能平息内风,又善驱外风,散风热,亦为祛风要药。佐药细辛祛风通络散结,宣滞通窍止痛,当归白芍养血活血荣筋,甘草缓急止痛,调和药性。诸药合用此方具有祛风熄风,活血通络止痛的作用,使头面部气血经脉通畅,“通则不痛”。临床运用时以此为基本方,根据具体情况,调节寒热,补虚泻实。通过临床实践观察,表明祛风拈痛汤确能解痉止痛,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疗效确切,值得临床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1]吴江.神经病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0:117.

    [2]杨世杰.药理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0:131.

    [3]雷载权.中药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8:199.

    (收稿日期:2012-08-17) (编辑:程旭然), 百拇医药(刘永平 蔡忠明)


    参见:首页 > 医疗版 > 疾病专题 > 神经内科 > 周围神经疾病 > 三叉神经痛